今天是:

教学比赛

选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比赛 >> 选手风采 >> 正文

省青教赛斩获佳绩! 这五位广油“青椒”很飒!

发布日期:2022-09-01    点击:

近日,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公布获奖名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参赛教师共获得10个奖项的优异成绩,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奖比例在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

undefined

图 | 现场参赛教师

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由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承办,是继省级创新大赛、省级课程思政大赛、省级美育大赛之后的又一高规格教学竞赛。本次大赛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鼓励青年教师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以赛促进。

全省65所本科高校的975名青年教师参加初赛,共评出一等奖52名,二等奖114名,三等奖246名。

自赛事开展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创新模式有效助力,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教务、工会联合组织,专家团队精心打磨,参赛选手全力以赴,终获硕果累累。学校先后举办校赛遴选出15位教师参加省赛,5位教师进入现场决赛角逐一二等奖;组织相关专家对参加决赛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脚本及现场教学展示等进行二十多次反复打磨修改。参加现场决赛的教师将“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信息化技术手段、特色教学方法等充分灵活融入教学过程中,展示了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底和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

其中,艺术学院李奕兰获一等奖,化工学院秦慧博、单书峰、经管学院黄秀丽、计算机学院徐辉获二等奖,艺术学院胡洋、建工学院杨云英、石油学院庞磊、生物食品学院熊岑、化学学院王刚获三等奖。

图 | 打磨修改现场

本届大赛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锤炼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激发了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是学校在本科教育领域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高素质专业化青年教师队伍的重要体现。

学校自2020年以来,形成了院级、校级、省级“三级”教学竞赛体制机制,构建了“传帮带”的指导教师队伍。参赛教师通过各类校级教学竞赛选拔锻炼,成果积累,迭代优化,修炼内功,在各大省级赛事中脱颖而出,学校获得第二届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学校的教学竞赛已经在广东省擦亮了名片,受到省内同行、专家及领导的广泛关注。

Q&A

指导专家

Guidance expert

发规处副处长 范忠烽

Q:比赛前后专家团帮助参加决赛教师进行二十多次反复打磨修改,在这期间您认为重点和难点主要在哪些方面?是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克服困难和进行心理调适的?

A:因为决赛环节主要由课堂现场教学(95分)和教学反思(5分)两个部分组成,因此这期间专家团主要把重点放在对10次课的现场教学的打磨,力求每一位选手都能把提交的10节备选课程过一遍,并有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难点主要是如何在20分钟的现场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去尽可能多的回应评分标准,让教学内容新起来、教学组织活起来、语言教态亲起来、特色创新显出来。

每一次现场教学,参赛老师都要做很充分的准备,指导团队更多就是通过用心、用情、用脑的投入,在优化和改进现场教学上与选手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让选手在提升中克服困难和进行心理调适。

Q:本次大赛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鼓励青年教师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请问专家团是通过什么方式指导参赛教师展现出来的?

A:一是吃透评分标准。专家团经常就省赛给出的评分标准进行讨论,同时通过请教外校参加国赛的选手,做到对比赛规则、导向以及侧重点了然于心,这是高质量打磨的前提。

二是聚焦创新特色。专家团和参赛选手一起就课程如何更好地运用学校创新提出的“目标问题导向式”课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进行深入讨论,开展教学设计、组织现场教学,如一等奖获得者李奕兰老师运用该创新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以五类目标问题组织教学,凝练了“探、学、演、评、拓”逐级提升的五步教学法,让人印象深刻。

三是聚焦前沿亮点。学校作为一所理工科院校,而且参赛选手中有3位是工科组选手,从现场教学案例的选择、讨论素材的选用,专家团和选手们都会反复讨论、精挑细选,力求通过这些设计引起评委的共鸣,也体现课程的“两性一度”。

Q:您在打磨比赛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难忘或值得一提的事情吗?

A:事实上,在打磨的过程中有很多难忘的故事,如果说特别难忘的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手们为了准备每一次的现场教学,通常都要准备到凌晨2点多,我想这种支撑他们奋斗的精气神是让人感动且难忘的;二是专家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次点评都是直抒己见但又互相启发、彼此碰撞,直至达成一个最优的改进思路。

Q:我校此次获奖比例在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您认为我校团队在众多团队中有什么优势和亮点?

A:一是有信念。15位选手参加网络初赛,5位选手晋级现场决赛,从晋级率而言可以说首战告捷。面对现场决赛,无论从学校领导的期望、参赛团队的目标都是努力争取一等奖,实现学校在该类赛事的突破,也正是这个信念支撑了学校团队稳扎稳打、精雕细琢。

二是勇拼搏。参赛选手从准备教学大纲到开展课堂教学设计,从设计课堂教学阶段PPT到参加课堂现场教学,每一个环节都是全力以赴,有选手为了提高现场教学水平,自费参加相关专题学习并反复观看国赛获奖选手的课堂示范,不断提升个人教学水平。

三是讲团结。5位参加现场决赛的选手组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他们彼此取长补短、互相鼓励、互帮互助,这种团结优势也帮助选手们克服各种困难和进行心理调试。

Q:参加此类竞赛对于提升我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能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一是“全面深入学习”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针对课堂教学痛点,创新提出并深入“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参赛教师在备战竞赛过程中,对“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入学习,推动了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我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和能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有效教学设计”促进了新的教学理论、教育观念向教学实践转化。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的教学活动。青年教师通过参加比赛进行教学设计的准备,系统地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变为有目标、有策略(方法)、有反馈的主动活动,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快速提升。

三是“课堂现场教学”帮助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与心理素养得以成长。课堂现场教学既考察教师基本的教学素质,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气质素养、语言表达、氛围把控等方面,又要体现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素材、形式的运用能否适应教育教学变革,这些无疑都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学水平。

Q:学校自2020年以来,形成了院级、校级、省级“三级”教学竞赛体制机制,构建了“传帮带”的指导教师队伍,参赛教师在各大省级赛事中表现优异,屡获奖项,您认为我校的经验做法有哪些可取之处?

A:一是有一个好的保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从赛事的筹备、平台的搭建、选手的训练、过程的支持、后续的表彰等环节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并予以政策支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是有一个好的平台。学校构建本科课程教学竞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渔欲杯”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竞赛平台,为冲击各类国赛、省赛奖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有一个好的模式。“目标问题导向式”课程教学模式从创新提出到深化实践,有效解决了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游离于育人目标要求之外以及课程教学未能实现有效地教和促进有效地学等课程教学痛点问题,已形成一系列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成果。

获奖教师

Award-winning teacher

一等奖: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奕兰

Q:教务处、工会等部门和专家团在帮助参赛教师备赛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此次青教赛从5月就开始启动,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对我们参赛选手的耐力和毅力都是不小的挑战。整个备赛期间,学校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都全程无私帮助我们每一次磨课,真正的做到了多对一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Q:本次决赛我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您认为展现了我校青年教师的怎样的能力和精神风貌?

A:在此次比赛中,虽然我们选手来自不同的学科,但是参赛老师们在备赛时无私分享、谦虚质朴、协同合作、严谨扎实与热情饱满的教学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这次比赛也呈现出我校青年教师过硬的教学功底。

Q:您本次参赛和获奖后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A:通过比赛,我最大的体会是“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在一个行业不停地深耕下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与课堂教学形成双向联动,最终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高,是我未来持续奋斗的目标。

Q:在备赛和参赛过程中,有什么特别难忘的故事可以分享吗?

A:决赛选用现场话筒时,因为专业需要我选的是领口麦,但参赛的连衣裙没有挂扩音器的地方,领队冯晓琳科长用绳子打好结并帮我一针一线地固定在裙子背面,她的细致让我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