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课程思政|混合式课程需要考虑的十个问题

发布日期:2023-06-29    点击:

在线教学新常态下,混合式教学是大势所趋。

混合式教学是什么?我对其的定义是:自由的或同步的线上学习+有指导的线下学习+整体性学习体验。注意,最重要的就是产生整体性学习体验。混合式教学通过设计教师指导、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三种类型的活动,整合了“信息获取-意义建构-迁移”的同步及异步过程,通过构建混合式生态社区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提升的能力。混合过程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学习体验。

二年前,因为帮忙一些老师梳理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所以我整理了混合式课程需要考虑的十个问题”。现在看来,还需结合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些修正,故而重新整理了这十个问题。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

1)课程目标如何设定?

课程目标的定位来自于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专业有什么培养特色?由此我们确定课程目标的宏观定位。

课程目标分三维:价值、知识、能力。我们可依照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写出目标的层次性。价值(情感)目标依托知识、能力目标,最好能紧密结合,后续一起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并实现。

教师可聚焦学生未来10-20年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找到课程所能支撑的“终身点”。混合式教学重在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投入深度学习并学会学习,师生共成长。

2)教学分析及学情分析如何做?

此处的教学分析指“和教学相关的周边分析,如学校现状、硬件、软件、培养计划、管理制度等。” 教师需要考虑学校有没有合适的智慧教室、有没有合适的平台工具、有没有网络及WIFI、有没有相应的混合式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培养计划是否允许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深度学习等。

学情分析,指对学生的学生特征、人口信息、信息素养、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做一个全面分析。学情分析确保学生受益于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产生持久影响,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初期尝试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可以考虑针对课程初、课程三分之一阶段、课程结束后这三个阶段做学生调查分析,不断反思并优化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

确定了课程目标,做了学情分析,就可以认真考虑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将会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注意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新的课程目标,而不是解决这些问题本身。解决这些问题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学生的成长,使学生有收获。问题一般来自于教师、课程、学生等。

4)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何转变?

面对未知的、无法预测的未来,教师应努力找到课程的“终身点”,课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没必要局限于讲授知识点,可以考虑从知识点中适当解放出来。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师要积极拥抱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平台工具来促进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工具能提高效率,有助于排除学习中的各种障碍(构建学习的“人性”,自我成长、创新、灵活性思维等),合理的混合式设计给学生带来较好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学设计还需跳出技术,围绕教学本质来进行教学设计。技术仅仅是工具。

教师需主动学习认知理论、学习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的理论知识,理解混合式教学全流程设计,基于一致性设计出合理的混合流程。(学校层面,师资培训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教师还需考虑:学生有没有做好混合式教学的准备?有没有相应的心理预期、有没有主动学习能力和思维、有没有清晰理解什么是混合式教学、为什么要混合式学习、如何进行混合式学习。抛开一切,如果教师能够在混合式生态社区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则是最理想的状态。

5)混合式教学能否兼顾大多数学生?

混合式教学不仅仅适用于小班,也可以用于大班,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

教育范式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个性化教学,教师有可能借助于平台工具来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指导反馈。

可重点关注:弹性设计、UDL、分级项目、个性化反馈。UDL灵活多变的设计(内容呈现的多样化、参与活动的多样化、结果呈现及考核的多样化)能够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带来社区沉浸感和团队归属感。

6)“课前-课堂-课后”活动如何互补融合?

课程内容需要考虑依据什么原则如何划分线上和线下。学生线上做什么,线下做什么?

教师应该避免课前让学生自由的无指导预习”,而应该给出一条“导学路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在课堂产生进阶式的深度思维互动;课后则是进一步的拓展、反思、互动、总结。

判断是否具有整体性体验的最简单标准,就是:课前、课堂、课后都有讨论,或者说线上有讨论、线下有讨论。

7)如何考虑真实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指的是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案例、项目、作业等。我们前面提到课程需要找到“终身点”,聚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真实性评价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突破口。我们通过真实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自然迁移,通过不同情境的真实来实现远迁移,通过情境与生态的真实来实现价值的融合塑造,师生共成长。

评价还需结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兼顾线上与线下。

8)如何安排时间以避免过度增加学生负担?

国内学生的课程一般比较多,上课可能从早到晚,不一定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投入到混合式深度学习。课程需要考虑释放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以前很多老师坚持课堂授课不减,向互联网要时间,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教务处应该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教师提前设计好混合式教学日历,然后安排合适的教室或虚拟教室。

学生的学习时间如何估算?比如学生做作业、做项目、写报告的时间如何估算大概的时间呢,我们可以考虑:教师自己做同样的作业或者报告需要多少时间,然后乘以3就是学生所需花费的时间。

混合式课程,教师需综合评估线上及线下课堂的总工作量,使一门课程的总工作学时是“培养计划所列学时”的2-3倍左右。

我们需要谨记:一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可能对学生的课外时间影响不大,那如果二门、多门呢?说实话,现在的专业培养计划下,一般不适合很多门课程同时开展混合式教学

9)教师是否做好足够的准备,做全流程时间表、活动清单及全渠道学习支持?

全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一门新课的工作量大概是常规课程的4-5倍

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是全方位的、及时的、全渠道的,教师需有心理准备。

我们一般建议混合式教学可以逐步开展,第一次的步伐不用迈的太大。比如说,一个学期可以先拿一个知识单元来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后逐步增加。

10)打造什么样的社区文化来促进主动学习?

混合式教学重在构建生态社区,促进学生思维的流动和深度互动,需要学生能在社会化背景下沟通、交流与合作。教师可重点关注:教室环境、制度文化、同辈影响、合作竞争、教师本身言行等。我们通过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分合作、竞争有序、有温度的生态社区,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终语

混合式教学设计仅靠教师本人经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急需系统化培训及专业人员支持,教学设计师(学习工程师)可以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学设计。

我们呼吁并期待国内高校能尽快整合成立“教与学创新”支持部门,并设置“教学设计师”这一正式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