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打造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真正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见成效的标杆举措,也是全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关键一环。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推广分享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验,示范带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务部整理汇总了汕头大学,5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相关内容,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
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走向海洋》
课程简介
《走向海洋》是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依托海洋科学专业,首次在学校自然科学专业中植入服务学习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海洋科学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的意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基本素质,鼓励学生热心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建设海洋强国及乡村振兴战略,为滨海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助力。
教学团队简介
· 孙泽伟
孙泽伟,汕头大学海洋科学院研究院副教授,《走向海洋》服务性劳动课程负责人,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知行书院双书院导师。主要从事红树林及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专利奖优秀奖各1项,参与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长期带领大学生致力开展红树林及海洋珍稀动物保护行动和宣传教育工作,深受学生喜爱。
· 黄博津
黄博津,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地质专业,现为汕头大学教务处老师,主要负责课程服务学习理论教学和指导中学宣教社会实践。在课程教务管理和质量评估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参与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主持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
· 毕然
毕然,博士,副教授,汕头大学优秀青年人才,毕业于英国蒂赛德大学 (Teesside University)环境科学专业。主要从事外源化学物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李嘉诚基金会交叉研究项目和中科院开放基金项目各1项。
· 杨紫妍
杨紫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理论分享教学和指导幼儿园小学宣教社会实践。
课程建设情况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海洋。《走向海洋》服务性劳动课程借鉴“服务学习”模式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一、教学设计
1)学习:知识技能学习是课程基础
①教师讲授海洋国土和生态保护专业知识
②服务学习理论、社会宣教、科学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培训
2)策划:确定服务对象
①了解服务对象(社区人群/生态环境)需求
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定社会服务实践计划

图1 暑期渔村调查
3)实践:根据服务实践计划开展以下社会实践
①红树林考察及生态地图测绘
②海湾生物微塑料采样及分析
③海水及底泥污染物采样及分析
④幼儿及青少年学生海洋知识教育活动
⑤组织策划大型公众海洋意识宣教活动

图2 保护海洋宣誓仪式

图3 丹阳中学海洋科学知识竞赛合影
4)反思:总结反思分享①反思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②思考如何提升服务效果
二、教学素材
1)自编多媒体课件(10件)
2)自编社会实践项目案例集(28件作品案例集)
3)参考教材(2本)
4)网络材料(100多份试听及阅读材料)
5)“走向海洋”公众号(微信号:stu-sto)
三、教育成效
1)引入德育教育:通过科学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宣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融入劳动教育:举办红树林种苗基地教学实习、清理海洋垃圾净滩行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图4体验式学习
3)植入思维教育: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嵌入美育教育:通过海洋保护宣传主题漫画、海报、纪念品等物资设计,和涂鸦、生态摄影、科普短视频制作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美学基本素养。
5)渗入体育教育:以环保徒步、野外考察、皮划艇训练等体育项目为载体,在海洋环保主题宣教项目中渗入体育教育。
四、教学成果

图5 课程历年教学成果

图6中华白海豚保护日启动仪式

图7 实践基地揭牌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1.课程采用OBE理念,基于“服务学习”模式开展社会实践
本课程为全校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课程采用OBE理念,基于“服务学习”模式开展社会实践,以“服务学习”模式进行“项目式”社会实践,注重教学互动,设有课外讨论学时及课外实践基地调查学时。

图8 课程学员宣讲
2.课程通过“三个特色理念”“四项实施步骤”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三个特色理念
●立德树人,将价值塑造融入教学全过程
●服务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反思总结,提升道德品质教育内化成效
四项实施步骤
●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为基础
●生态文明宣教活动为带动
●生态实地科学考察为驱动
●环保主题社会调查为促动
图9课程思政
3.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服务,致力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课程作为汕头大学首门在理科专业中植入服务学习理念的实践类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向粤东地区民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用行动影响行动,进而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图10“千人护海”签名活动
4.课程通过集结社会力量,拓展实践成效
除了建立11个社会实践基地外,课程还与15个单位合作,打造3个品牌活动,拍摄微电影1部。课程充分集结社会力量,提升了生命力和影响力,多次获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海洋报、广州日报、南方+等多家媒体报道。
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学术英语》
Du Xing Education
课程简介
《学术英语》课程面向医科专业二、三年级的本科生设置,旨在满足医科生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学术英语需求。课程于2020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同年获得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2021年,课程案例“学术壁报”入选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典型教学案例”,同年,课程团队出版专著《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范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课程改革成果获得汕头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团队多位教师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5分钟科研英语演讲比赛“优秀辅导老师”称号。2023年,课程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认定。
教学团队简介
· 课程负责人杨苗博士,英语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分会理事。研究领域:第二语言写作、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学术英语与学术素养培养。
· 李晓玲硕士,英语副教授。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
· 谢黎嘉硕士,英语讲师。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
· 蔡珩硕士,英语讲师。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 赖佩芳硕士,英语讲师。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翻译。
· 余凡硕士,英语讲师。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

图1课程团队成员合影
课程建设情况
《学术英语》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在知识传授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信息流通模式,学习科研思路、学术语言和学术体裁特征;在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术听说读写能力、学术思维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在价值塑造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术素养和科研自信,建立外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身份认同。

图2线上线下混合创新教学模式
一、螺旋式上升组织课程内容依据布鲁纳的螺旋式学习理论纵向组织内容,课程在四个学习阶段设计五大学术项目(图3),每个项目都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项知识与技能。教师根据每个项目主题拼图式选取对应视频,灵活结合其他在线学习资源开展混合教学。学术思维、学术口语、学术书面语特点、学术体裁与结构等核心内容在任务中反复应用。各个任务的学习内容既具有连续性,又在要求和难度上呈螺旋式上升。

图3螺旋式上升组织课程内容
二、基于专业信息和学术研究问题重置学习任务课程一方面引入医学人文内容(如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医学伦理、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医学教育等主题)、设计基于项目和研究问题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携手专业教师设计与评价学习任务、塑造逼真的学术场景,使得学习内容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既磨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真实场景下的深度学习,达到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增强科研自信的思政教育目标。图4展示了学术壁报汇报现场。

图4学术壁报汇报场景
三、以三阶式作业驱动轮状扩展式教学借助混合式教学的灵活性,参照体裁教学法,在每个知识单元中设计若干“意义建构-共同建构-独立建构”的学习周期,并在每个学习周期中以“课前+课堂+课后”三阶式作业贯穿线上线下学习全过程(图5)。三阶式作业在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中“穿针引线”,成为学生运用知识和磨练技能的驱动力,也帮助老师在教学中聚焦重点难点、提供形成性学习反馈,促进学习。

图5三阶式作业贯穿每个学习周期
四、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习评价机制课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设计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习评价机制,及时提供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以促进学习,同步评价团队和个体学习效果,并邀请医学专业教师参与评价学术性高的学习任务。

图6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1.横纵向混合组织模式促进转化式学习
“课程拼图”横向组合模式有利于在线学习资源和单元核心内容的有效结合;“螺旋式上升”纵向组合模式既保证学习内容的连续性,又使核心内容反复出现、在新场景多次运用,达到理解透彻、高度内化、应用自如的转化式学习效果。
2.混合式设计驱动小班教学
在“50%+50%”的线上线下混合设计中,学生每周课前进行1学时的线上学,在面授时,原来40-60人的大班被分成两个平行小班,每班1学时。小班上课增加课堂互动时间,便于老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能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评价。
3.“轮状扩展式学习”完成高难度学习任务
每个学术项目都进行多轮“意义建构-共同建构-独立建构”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完成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在多次“实践-反馈-修改”中达到既定学习目标。
4.模拟科研活动实现思政教育
学生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了解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和评价文献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研究兴趣,设计并完成自己的研究,最终以壁报的形式发表,这些学习活动高度模拟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接受学术挑战、塑造科研人格,建立“二语学习者+研究者”的身份认同。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桥梁工程》
课程简介
《桥梁工程》是一门专业核心课,授课对象是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具有实践性强、紧密联系现行国家设计规范、涵盖内容广泛的特点。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深刻理解作为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围绕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主持相关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出版了基于OBE的本科生《桥梁工程》教材。课程先后获得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并于2022年在新华网上线,取得了较丰硕的改革建设成果。
教学团队简介
· 吴鸣
吴鸣,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系主任,党支部书记,从事桥梁与道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五年主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项,2016年获汕头市“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被评为汕头大学首届优秀教师,2021年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2年获得汕头大学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
· 祝志文
祝志文,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从事桥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多次发表与桥梁教学相关的教研论文。
· 颜爽
颜爽,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与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近年来主持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
课程建设情况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
重构教学内容,把课程核心知识点分成6个模块,引入工程案例分析、认识实习,同时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BIM、智能建造、装配式等前沿知识,以及融入思政元素,有效的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提出了OBE-CDIO的教学理念实施路径,以设计为导向,营造工程环境,体现工程特色,突出实践,强化应用,融合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实现目标、过程、结果评价的一体化设计(图1),学习评估贯穿始终,并对应学习目标。

图1 基于OBE的教学理念实施途径
二、教学方法
以“45分钟课堂革命”为抓手,提出了“一中心、三课堂、一目标”的课堂革命,以中国大学慕课+自录微课视频线上自主学习为辅、线下教学为主,融合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教学,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贯穿课程全过程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学,突出“教、学、用”一体化培养理念(图2、图3)。

图2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图3 课堂教学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融入模式
深入挖掘了课程的思政要素,进行了精心的思政教学、融入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采用了讲、查、做、演、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全方位、全过程的融入思政,同时实行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三个结合,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思政教学整体设计和设计方案如图4、5所示。

图4 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图

图5 OBE理念下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为导向,对配套的课程设计和桥梁的毕业设计进行系统的创新改造,在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内率先创立了由二级项目+一级项目共同支撑的贯穿全过程能力培养的渐进层级式项目新体系,每学期至少8学时企业导师进课堂,进行软件培训、专题讲座、项目指导等教学内容,校企联合,将专业知识讲授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相融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图6、7)。

图6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图7 实践教学
五、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以“非标准答案考试”为引领,提出“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35%)、认识实习(团队项目,15%)、案例分析(团队项目,20%)和期末考试(知识运用的非标准答案题型,3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又包含了6次过程考试(全部线上进行),将考核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与学习过程监控手段,形成结果导向(OBE)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闭环,如图8所示。

图8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1.实现目标、过程、结果评价的一体化设计
建立基于OBE-CDIO的教学设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细化、可测评的课程预期学习结果并实施目标、过程、结果评价的一体化设计,突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用”一体化培养。
2.以“45分钟课堂革命”为抓手,推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全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破题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一中心、三课堂、一目标”的课堂革命,破解长期困扰课堂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顽疾,同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形成贯穿课程全过程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学,突出工程特色。
3.提出并实践了基于“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
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多元化考核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与学习过程监控手段,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4.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建立了完善的校企协同教学的合作模式。从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多方面开展教师/专家/学生全面协同的课堂教学改革,把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实践中。提出用互相承接的一、二级设计项目作为能力培养的载体,创造一种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体验并训练工程能力。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英语语音》
课程简介
《英语语音》课程是以语音学为理论基础,以英汉对比、英美音对比为框架,以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将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产生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文化自信和拓宽全球视野为目标,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先后获得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围绕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最佳语音语调奖、全国高校英语教学学术年会高校英语教学及研究类论文评选一等奖、首届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
教学团队简介
课程负责人——文兵
文兵,男,副教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英汉对比研究、英语语音教学、英语教学法、语用学等。2001年至今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先后开设《英语语音》《英语教学法》《对比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综合英语》等课程,教学效果突出。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教研项目共计6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担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音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粤东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汕头外语翻译协会理事会理事。获汕头大学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等。

课程建设情况
一、拟解决的重点问题
(1)汉语负迁移。对比英汉语的相似音,让学生感知两者的差异,通过训练规避汉语口音。
(2)英美音混杂。对比英美音的异同,让学生了解英美音的区别,并通过训练规避英美音混杂现象。
(3)理论不全、缺少反馈。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绘制丰富的对比音位图/表等原创教学用图,以听觉语音学和错误分析理论为基础制作了详尽的语音错误类型列表用于教学和反馈,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语音教学体系。

图1 课堂教学
二、课程思政设计
(1)通过英汉对比,反观母语汉语语音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掷地有声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2)通过英美音对比,增强学生理解不同语音背后的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培养其文化包容心并拓宽其全球化视野。
(3)通过分组活动展示,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通过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外辅导,培养学生传帮带、继承与发扬的优良传统。

图2 课程活动展示
三、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情况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课堂教授:课程前10周主要为理论讲授,使用对比教学法、多模态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跟读训练:于前8周课堂的最后10分钟进行,充分利用听觉语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相结合的手段,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纠音;
(3)录音作业批改:对学生前5周的录音作业进行错误类型标注并反馈,建立学生的个人“语音病历”,并为教师进一步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储备一手语料;
(4)活动展示:包括诗歌朗诵、新闻播报、角色扮演和影视配音,旨在培养学生练习语音的兴趣以及训练学生实际运用语音知识的能力;
(5)课外辅导:由教师选出往届语音课90分以上的学生作为导生(英美音均有),将新生分成小组,进行每周一次的辅导;教师组建微信群,回答导生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图3 课外辅导小组
四、课程考核方式期末总评成绩=期末口试录音×60%+活动展示×30%(三个活动各占10%)+录音作业×10%;是否有汉语口音、英美音区别是否明显是评分的重点,形成一个统一评分标准下英美音各自评分的机制。

图4期末测试评分标准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1.教学模型的理论创新
第一,英汉对比教学(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Teaching)。包括运用重叠音位图进行英汉元音对比等。

图5 英汉元音对比
第二,英美音对比教学(RP & GA Contrastive Teaching)。包括运用重叠音位图进行英美音音位对比、英美音词汇层面对比等。

图6英美音音位对比
第三,语音错误类型列表(Phonetic Error Types)。将学生录音作业中的语音错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整套共4张语音错误类型列表,包括错误描述和错误编码,可继续用于录音作业批改和语音教学研究。

图7语音错误类型列表
2.教学模型的操作创新
第一,课堂面授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音模仿能力。授课环节需要用到大量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授课教师不但普通话要标准,还要同时能模仿出英音和美音给学生做示范,并结合音位图表辅助以手势给学生讲解。

图8课堂面授教学
第二,录音作业批改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听觉语音学知识。该环节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听觉语音学知识(Auditory Phonetics)和较强的听辨能力,即听到录音中存在的语音问题就能迅速判断口腔、舌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图9录音作业批改
第三,一对一辅导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现场坐诊”能力。要求听到问题语音就能立刻指出,必要时甚至需要模仿出错误语音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

图10一对一辅导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基本电路理论》
课程简介
《基本电路理论》是汕头大学电子系第一门5学分的本科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
1、发现式学习电路知识和体验式掌握实验项目技能;
2、独立探究、批判试错、顿悟发现、归纳演绎电路规律与问题,以团队形式解决基本电路CDIO复杂工程问题;
3、具有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科技伦理观,能通过美育体育爱好,劳逸结合,终生学习,能不忘好奇初心,激发想象,培养自身学习兴趣和创新创造能力。
课程先后获得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认定、国家线下一流课程认定和广东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
教学团队简介
· 崔岩
崔岩,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线下一流课程负责人。全国高校电路与信号系统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电路原理》虚拟教研室华南分室负责人。参与的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教育部《工程科学教育中基于学习科学的探究式教育研究》和广东省教育厅《翻转课堂五步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
· 其他成员
袁野,副教授,博士,电路教研组负责人。
容毅标,讲师,博士,电路教研组成员。
黄伟鑫,讲师,博士,电路教研组成员。
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思政设计
该课程基于自主创新的五步渐进式翻转课堂教学,结合教师“新工科光伏发电控制”科研方向,通过践行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钱学森之问”和杨振宁科学研究与大学学习方法,探究“中国太空光伏发电”与“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光伏电源系统”,共设计出6个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案例,从而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它们分别是:
①课程思政项目启动与诊断性测试;
②杨振宁学习方法与电路定理发现;
③期中考试总结与学习价值观讨论;
④光伏组件建模与科技伦理;
⑤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与太阳能电动汽车;
⑥光伏发电转换效率提高与太空光伏发电。通过上述思政项目引领,课程实施各单元知识的发现式学习,达到知识发现、能力提高、价值观塑造一体化培养。

图1 课程多层级探究式学习
二、课程教学组织实施
(1)教育理念
将直流、暂态、交流电路知识学习与思政探究项目相交叉,实现并发展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
(2)教学组织
在原自主创新的“五步渐进式翻转课堂”基础上,经连续三年国家一流课程教学服务和持续改进,提出并实施了“基于雨课堂的六步渐进式翻转课堂智慧化教学”,步骤如下:
1)上课前预习(课前):90m
2)旧作业反馈(课上):20m
3)新作业探究(课上):25m
4)重点与难点(课上):20m
5)新作业完善(课上):25m 6)下课后复习(课后):60m

图2 六步渐进式翻转课堂智慧化教学步骤
(3)主要教学活动
1)注重期中考试,通过对期中考试总结,布置期中考试内化作业和思政主观题。在作业中,学生总结期中考试学习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制定新的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争取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
2)期末以团队为单位,组织课程项目验收答辩,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课程中采用的其它教学方法
1)基于顿悟的发现式学习
2)基于已有知识的归纳式学习
3)基于新知识的演绎式学习
4)基于团队项目答辩的合作学习
5)基于预习试写作业的练中学
6)基于项目学习的做中学和体验式学习
三、教学评价
期末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10%+课程项目10%+课程实验30%+期末考试40%。其中,平时成绩=翻转课堂作业50%+出勤50%,课程项目成绩=发现式学习30%+问题式学习30%+探究式学习(40%)。

图3 课堂教学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电路课程素质培养目标,有效实施课程思政
自主创新提出“五步渐进翻转课堂教学法”,持续改进后发展为“基于雨课堂的六步渐进翻转课堂智慧教学法”
提出了“知识发现与CDIO思政项目体验相交叉教学方法”
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基于雨课堂的六步渐进翻转课堂智慧教学新方法”
基于研究性教学,发现并证明线性电阻电路直线定理和新等效电源定理
在课程中实施了科研反哺教学和教学反哺科研
将STEM理念与哲学、体育、艺术、教育学的概念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通过文体酷爱,劳逸结合,培养兴趣,坚持不懈地独立与合作学习
在直流电阻电路教学中,通过学习电路分析方法,即①高中法②定律法③等效法④一般法⑤定理法⑥综合法来引出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从而形成清晰的思维导图
经期中考试内化作业和思政主观题回答以及对落后学生的帮助,期末考试及格率较期中考试有明显的提高。